欢迎来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 调研报告 - 范文1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2-09-23 调研报告 点击:

安全生产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条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在章岳定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区农业局、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以及转塘、留下、三墩、双浦等镇街和近20个行政村,深入基层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包括区人大代表在内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集体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建立村级运转财政补助机制,2009年开始连续8年对行政村实行运转补助,累计投入金额1.36亿元,有效确保了行政村的正常运转。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和农村河道保洁的经费保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路网环境卫生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积极落实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16年安排资金856万元支持11个村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2011年开始,区政府制定实施三年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15年对龙坞茶镇10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整治建设,2016年又启动周浦片5个村、三墩镇2个村的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周浦、袁浦小集镇综合整治也带动了三阳等7个村的整治建设。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从今年年初开始,在三墩、双浦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累计流转土地约2.52万亩,并已引进两家规模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现代产业园的引进带动,将提升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现有房产的潜在价值与经济收益,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渠道。

  (四)启动整村连片搬迁。近年来,区政府花大力气、大手笔对双浦、三墩部分行政村实施整村搬迁,着力通过引进大项目、大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西湖大学、云谷产业园、云谷国际公学等项目已经确定落户山联村和双桥村,铜鉴湖景区打造和双浦新区建设将覆盖铜鉴湖村、浦塘村等。通过整村搬迁后大项目的引进,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当前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村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收支难以平衡;村集体负债,“刚性”支出在不断增长;增收来源乏力,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支难以平衡。2016年全区36个行政村村集体可分配收入约6292.9万元,平均每个村约174.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有3个村,最低的双浦桑园地村25.1万元。50万元至100万元有10个村,100万元至200万元有8个,200万元至300万元有12个,300万元以上有3个,最高的留下东穆坞村732.02万元。2016年村级集体总支出约8842.03万元,村均支出约245.6万元,27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总额3132.5万元,平均赤字约87万元。2016年区级财政投入村集体补助资金4298.48万元,平均每村获得补助收入约119万元。依靠较高的财政补助收入,大部分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但绕城等10个村仍收不抵支。预计2017年全区36个行政村可分配收入相比2016年有所降低,约为5507万元,但总支出较2016年将出现较大增长,约为9839万元,预计将有33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金额4332.4万元,其中21个村在加上补助收入的情况下仍收不抵支。

  (二)村级集体组织“造血功能”相对不足,收入来源单一。一是政策因素对村集体收入影响较大。房屋、土地租赁收入普遍为各村集体的主要收入。但随着近年来土地、规划等政策的调整与收紧,原先部分村“打擦边球”搞违建提高集体收入的行为难以为继,部分村集体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甚至出现负债难还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村集体组织的正常运行。二是保值增值缺乏有效途径。大部分村拓宽经营渠道发展的能力不足,自我营收能力较弱;有些村有资金却因缺乏有效投资的渠道和方向,难以实现资金向资产的转变。三是项目落地较为困难。根据《杭州市区村级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村集体可预支15亩留用地指标,但该指标绝大部分村都未能落地;双浦地区被划为杭州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各村在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招引企业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极大。

  (三)村级集体组织“刚性”支出逐年增加,村级运行压力增大。一是村级日常支出负担加重。村集体经济除承担村组织的管理运转费用外,还需要承担本村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和公益福利事业的供给,各项开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部分村因账上无钱导致村干部工资长期无法发放的情况。2016年36个村总支出较2015年增长约10.1%,预计2017年较2016年增长11.3%。二是长效管理支出大大增加。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庄环境面貌大大改善,而需要开支的公益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路灯电费等费用也大幅度上涨。据了解,转塘外桐坞村的长效管理费用支出从风情小镇打造以前的每年41.5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156万元,是原来的3.7倍;三墩2个村美丽乡村建成沥青路面24万方,公共绿化面积25万方,庭院河道绿化35.5万方,路灯1746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38个,仅靠村自身将难以维持长效管理的费用支出。三是村级债务负担过重。2016年共有25个村背负债务,累计负债7972.2万元、村均318.8万元。沉重的债务也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支出,如转塘何家村债务总额1000余万元(含部分预付款),每年利息支出需50余万元,但其年可分配收入也仅约50万元。

  (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一是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撤并后存在“并村不并账”问题,村里大部分经营收益仍归老村(组)所有,新村村集体大多无经营收入,只能靠补助收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要想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小马拉大车”。二是扶持机制不够完善。近年来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保障、物业租赁等方面还没有一套更加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三是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办法不多。不少村干部思想上过分依赖通过留用地开发建设这一条路径,而对其他增收渠道则探索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区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村干部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欠缺。

  三、对发展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部署,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事关我区“三全”目标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央有要求,农村有需求,农民有呼声,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到底。二要明确目标。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杭州拥江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让今天的短板变为今后的强项,让当下的价值洼地变成未来具有独特优势的聚宝盆,让绿水青山同时拥有金山银山,让美丽乡村成为西湖最耀眼的明珠。以此为目标,要精心制定新时代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任务,选准发展路子。要认真分析每个村的发展条件和特色优势,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三要精准施策。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农村群众诉求,提出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当前我区已大部分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相关部门和镇街要及时转移工作重点,调整工作方式。在工作精力上,适时从整治建设转移到产业发展上;在帮扶方式上,要从单一财政扶持转变为政策、财政、智力等综合施策上;在工作主体上,要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组织自治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四要强化指导。要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部门、镇街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部门和企业联村结对等制度,持续对各村进行指导与帮扶。要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向各村提供切合实际,具有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精准指导,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要整合资源增收。深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旅游全域化发展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文章。要以景区化标准统一规划布点各村设施配套,切实为村集体发展旅游、服务村民、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空间支持。要指导各村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特产等,发展生态游、故地游、创意农业、民宿休闲等产业项目。如龙坞茶镇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日前已顺利通过省旅游局4A级景区旅游资源评估。要积极鼓励指导村集体充分利用4A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或者参与开发西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小吃游、乡村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村集体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村集体在发展“龙坞旅游”中有所作为、大有收获。二要依托项目增收。要加快双浦新区建设进度,积极招引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显、环境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要切实加快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步伐,稳妥做好后续几万亩土地的流转工作,尽快形成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挖掘潜力增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契机,加快对村级农贸市场、物业用房的提升改造,增强商业综合体能力,着力实现业态转型,提高村集体收入来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和鼓励村集体合理利用山林、池塘水面、“四荒”地、低丘缓坡等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四要合作发展增收。支持和引导村集体以土地、物业等资源,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合作、入股,稳妥参与景点打造、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多元化发展,实现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的转变,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三)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预支留用地指标的落地政策,及时调整布点规划,努力实现指标落地。对各村现有被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梳理,区政府要制定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政策,按照每个村规模大小,允许相应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布局,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又减少土地浪费。要注重发挥“一事一议”的作用,对于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一事一议”“几个一点”的办法,成熟一个、上马一个,帮助村集体突破政策瓶颈,拓宽增收渠道。二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美丽乡村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和反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镇两级对村级的专项投入和各类补助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有效使用,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要加快制订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制定补助标准,明确经费投入来源,确保长效管理落实。三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快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撤村建居步伐。加强与市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区内超龄农民视同撤村建居居民以及征地农民,允许一次性缴纳养老经费,享受职工基本养老金。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将绿化、保洁、路面养护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经费纳入城市绿化保洁以及背街小巷整治经费体系,减轻区级财政与村集体的开支负担。

  (四)健全长效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一要规范“三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三资”平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推动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村民监督。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提升村集体经营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逐步合并村级账目,加大村集体资金资产融合力度。要加强对已有留用地开发建设的村的监管力度,确保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增收。二要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要立足区内实际,突出增收特色,指导各村集体组织提炼总结增收的好思路、好方法,着力形成适合本村的增收模式。要加强农村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先进村集体“现身说法”,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整体推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要防范风险,建立村级债务化解机制。要严格落实债务化解责任制,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举债申报审批制度、债务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规范举债行为,坚决防止盲目举债,严防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同时要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积极利用好省市区财政扶持化解村级债务的各项政策,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化解村级债务,着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对何家村等负债特别重的村,要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尽快帮助解困。

  (五)加强基层建设,加快农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

  一要强班子。加强对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集体经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适时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发展经济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二要抓考核。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对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奖励政策,落实奖惩责任。要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机制,激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要重自治。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明确奖罚举措,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生活观念,消除乱扔垃圾乱吐痰等陋习,减少村级管理支出。要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树立“我居住,我收益,我负责”的观念,自觉做好门前屋后卫生“三包”,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

  5月中旬,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市农办会同市农林局、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在去年年底调查10个乡镇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另外10乡镇街道和37个不同区域、不同集体经济实力和不同发展模式的行政村,采取听、问、看、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逐个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调查情况来看,广大干部群众能积极探索发展路子,推陈出新,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地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

  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xx村、xx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从20xx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xx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xx万元,与20xx年的xx万元相比,增长xx%;所有者权益xx万元,比20xx年的xx万元相比,增长xx%,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xxxx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

  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

  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

  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xx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xx村、xxx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xx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xx万元,村社均xx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更是明确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和群众群众的脱贫奔康就失去可持续的坚强保障。不论是在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中,各级党委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提升。基础建设可以依靠上级阶段性的投资,但长久发展和日常管理,则需要后续稳定的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有效途径。如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不断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汶上县寅寺镇下派工作队结合驻村帮扶工作,对部分包驻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面临的形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提出了发展村级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9年7月,由县直各部门选派组成的寅寺镇下派工作队至寅寺镇开展下派帮扶工作,工作队始终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行动作为下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围绕寅寺镇小楼村、腰楼村、罗汉庙村三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

1. 寅寺镇概况。寅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2.8公里,面积52.78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30个村民委员会;有13409户,50540人;其中女2450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0‰。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20公顷,总产0.6万吨;瓜菜120公顷,总产0.09万吨;棉花2.7公顷,总产1吨;种植业产值3.26万元。全年造林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7%,林果总产300吨;林业产值30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50头,猪存栏1.8万头,羊存栏1200只,家禽存栏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00万元。水产品总量1吨,渔业总产值2万元。农村用电量8965万千瓦时。乡镇财政收入37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3元,比上年增加876元。有中学1处,小学9处,在校学生共24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2部。有线电视入村30个,入户率100%。农村建设方面。寅寺镇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清洁庭院、文明一条街和文明达标村创建等活动,治理残垣断壁和残破房屋,清理坑塘,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公共厕所,新增省、市级卫生村8个。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2020年实施危房改造36户,对200余户贫困户进行房屋修缮。全力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工作,升级道路2000余米。完成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铺设管网46.2公里,全镇30个村全部完成了管网对接。乡村振兴方面。一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定位、做好规划,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品牌农业项目,全镇共新建、改扩建各类设施大中拱棚314个,占地900余亩。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增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二是深化市级科技示范基地引领。充分发挥山东春华现代农业种植基地龙头作用,生产绿色蔬菜产品和高档盆栽蔬菜,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放大种植规模,目前基地建有连体拱棚89个,日光温室2个,包装车间1000平方米。依托成熟技术优势和销售网络,构建“农业产业供应链+共享服务”的运营模式,为周边群众提供技术和种苗,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带动连片发展,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分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支持特色种植业发展壮大。围绕西红柿、秋黄瓜和辣椒等主导品种,大力培育王堂绿之源特色品牌,建有蔬菜大棚230个,占地600余亩,露地蔬菜350余亩,每年收获农产品9000余吨,产值850万元。全方位加大对品牌农业扶持引导力度,新建3200平方米蔬菜批发市场,打造农产品批发零售集散地,服务农产品畅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2. 小楼村、腰楼村、罗汉庙村基本情况。小楼村人口574人,耕地429亩,共3个生产组。现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妇女干部1人,培养后备干部2名。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厂房的租赁、土地的托管、环卫一体工作,使整个村庄常态化、村内的服务维稳信访等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托管、厂房租赁等途径。腰楼村现有人口975人,耕地980亩,4个生产组,现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村支部3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3人,妇女干部1人,村两委班子健全,年龄结构适中,工作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能够团结协作,有凝聚力、战斗力,落实镇党委工作积极。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村集体土地流转。罗汉庙村现在人口509人,耕地480亩。现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妇女干部1人,培养后备干部1名。班子能团结协作、工作扎实,能够完成镇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集体经济底子薄,村集体收入较少。

二、工作队驻村帮扶情况

工作队对所有村进行了分析了调研,所在村庄基本不具备发展工业项目的条件,调整种植结构成了唯一的选项。工作队制定了“党员带头,大户示范”的思路,牵头进行技术引入和资金帮扶,动员党员和种粮大户进行示范性种植,进而带动村民的积极性。两年来,寅寺镇下派工作队通过“党员带头,大户示范”的思路引导种植结构转型升级,探索多种多种经营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产业振兴初见成效。

驻村工作组紧紧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优势,创新绿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吸收社会资本,总投资58万元,实施了传统面粉加工项目,年产值40万元,实现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小楼村。小楼村空心化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采取多方合资、村社共建、支部领航、集体富裕的方式,建立了西小楼村供销合作社,推动村民以土地入股,整合村内土地240余亩。为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结合市场近年来对有机农产品的追捧,决定建立西小楼村传统面粉加工房,提出“老味道,新工艺”品牌调性,主打健康全麦面粉、玉米糁、杂面等。西小楼村传统面粉加工房于2019年10月份开工建设,2020年7月份投入生产,项目总投资58万元,其中村集体以第一书记项目资金入股7万元,占股12%,社会资本51万元,占股88%。主要经营项目为面粉、玉米糁、杂面等加工与销售,培育了“小楼村供销社”品牌,研发了玉米糁、小麦仁等农产品。面粉加工房7月份开工以来,共收益17余万元,预计全年收益40余万,村集体可分红5万余元。同时雇佣贫困户2户,工资1500元,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为了打开产品销路,成立了小楼村供销超市,开展了商品配送服务,盈利为社员返点,此项服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收益。同时积极在商超推广“小楼村供销社”品牌农产品,目前产品脱销,正在进行二期厂房建设,总投资180万元,来源为第一书记项目经费、扶贫项目资金、社会资本,主要为粮食仓储、商品包装、面条加工等,逐步实现农作物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模式。

腰楼村。邀请生姜种植专家对腰楼村情况进行分析,腰楼村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完善、劳动力丰富,非常适合种植生姜。但是村民都比较保守,因为以前都没种过,而且生姜种植成本较高,每亩地投入接近1.5万元,村民都不敢贸然参与。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积极协调资金10万余元在合作社入股,承包了11亩地作为试点,聘请了常年从事生姜种植的专家杨海涛作为技术顾问。生姜种植大获丰收,村民也看到了生姜种植的前景,纷纷入股合作社,今年全村发展生姜连片种植240余亩,产量达到360万斤,年利润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光生姜种植这一部分就能增加10万余元。

罗汉庙村。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厂房,引进生姜加工销售企业,投资45万元,成立了家庭农场,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成立县级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采取股份制模式,村集体占股20%,联合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带动投资58万元,种植生姜40余亩,2020总产值达到156万元,总利润达到70余万,同时提供了50个就业岗位。投资36万元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姜窖),村集体占股50%,每年增加3万余租赁收入。通过生姜储存打消姜农的后顾之忧,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生姜种植,形成了种植规模化、产储销一体化的完整生姜生产链条。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

1. 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简单点说就是没有资源。一没有组织和为集体经济发展操心的人,大部分村两委班子忙于村内事务和自己的产业,没有经历放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如果有钱有闲更多的是考虑自己产业的发展。二没有可利用的资源,经过土地承包,大部分村内没有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更没有村集体企业等资源。三是没有启动资金,有的村还有债务,村集体可利用资金极少,没有能力贷款或不敢贷款。

2. 没有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和机制。在过去10年乃至20年,村内一般没有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可循,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发展机制。大部分村虽然建立了合作社,但缺乏制度建设,没有完整的机构设施和基本功能,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支撑,部分合作社徒有虚名。

3. 智力、劳力缺乏。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空壳村越来越多,农村留守的劳动力越来越少,知识分子、大学生等回乡创业的动力越来越小。有的村两委老龄化严重,村内既没有致富带头人,也没有劳动力。

四、壮大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 挖潜资源。广大农村表面看村集体可利用资源较少,特别是没有集体土地、资产的村,看似没有任何可利用的资源。以上三个村集体经济都比较弱,特别是罗汉庙村,没有集体土地,没有任何资产,但在驻村帮扶过程中,无形中挖潜出很多资源。一是有强有力的班子资源,罗汉庙村班子团结,有十分强烈的干事创业激情,有想法、有计划,但缺乏资金和可利用资源。二是有发展经济的思想基础,过去几年罗汉庙村是远近闻名的发达村,在改革开放前集体经济发达,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同样突出,近几年个体经济愈发衰败,但在群众思想上发展经济依然有坚实的基础。三是有闲置的个人厂房,个人厂房虽然是个人资产,但依然能够引导产业调整,在罗汉庙村家庭农场的引进就是源于闲置厂房,才带来了姜的产业化种植。四是有可流转的土地,虽然没有集体可用土地,但土地已经完成了种植大户的集中承包,能够充分被村集体利用。虽然表面上看罗汉庙村集体资源有限,但通过挖潜和充分利用,则产生了重大效益,第一书记的7万元资金如药引一般,带来了罗汉庙村可持续的村集体经济发展。

2. 转型升级。小楼村供销社农产品加工基地,原来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粮食加工基地”。通过驻村帮扶,加工基地每天的营业额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集体收入迅速增加的秘诀就是转型升级。小楼村采取多方合资、村社共建、支部领航、集体富裕的方式,下派工作队以产业帮助资金共建加工基地,引进了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加工品质有了直线提高。更是打出了品牌牌,结合市场近年来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追捧,提出“老味道,新工艺”品牌调性,主打健康全麦面粉,和汶上县城区的多家大型餐饮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用品牌、品质赢得了市场。

3. 调动群众积极性。 抱团取暖,抱团发展。村集体不能单打独斗,一方面带动群众致富是最终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群众参与形成规模化效益。腰楼村通过宣传发动、提供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联合种植大户建立起240亩生姜种植基地,亩均纯收益可达1万5千元以上,“老农民”们纷纷尝到了“新产业”的甜头。联合种植大户,建设姜窖,抵御生姜价格波动风险,打消群众种姜顾虑。腰楼村、罗汉庙村两村相邻,已经形成汶上县一大“姜区”。规模化引来了生姜初加工企业和生姜经销商的长期合作。在调动积极性中有一个关键,就是驻村帮扶带来的资金,犹如定海神针,又如金箍,既给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又能约束村集体经济依法依规发展。

4.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农业也要产业化,农业也有产业链。罗汉庙村紧紧围绕壮大集体经济,盘活存量资源,引进链条要素,建立产业平台,充分利用帮扶资金带动多方融资,投资139余万元,实施了生姜规模化生产项目,建设了高标准种植基地、家庭农场、生姜储藏窖,形成了集种植、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姜产业链条。除了生姜存储,罗汉庙村还吸引来了一家粗加工企业,对生姜进行清洗、分拣和包装,进一步提高附加值。通过产业化、链条化,村集体经济如有源之水,涓涓不断,即可细水长流,也可涌泉相报。

5. 确保可持续性。帮扶为一时,发展需长久。发展村集体经济不能搞昙花一现,而是要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要保持村资源的稳定性,确保村集体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可持续并逐步壮大稳定,确保村集体经济有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要注重带动村两委和村能人的积极性,不能苛求村集体利益最大化,要充分考虑让利于民、让利于商,确保最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发展中谋求最持久、最长远、最大的村集体利益。三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村集体经济法治制度,确保村民享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拓宽发展思路、凝聚发展资源,面对乡村振兴这个宏大主题,在下派驻村帮扶过程中,寅寺下派工作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把“输血”变成“造血”,探索出一条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热门标签: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题目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