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 教学设计 - 范文123~

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时间:2023-03-30 教学设计 点击: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精选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难点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阅读课本第5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低的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离核较远。通常把电子运动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这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2.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结构是否稳定?

1.①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②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说明:稳定结构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

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化学性质是否相同除了看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否相等外,还要看它们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结构。

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a)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d)

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

4.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a)

5.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序号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

(3)表示阳离子的是c;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ad。

学习内容二 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课本第5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单位是1。

2.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篇二】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掌握酸的分类和命名以及酸的通性;

2.了解金属活动顺序的意义并能初步运用其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培养分析和解题能力;

3.理解中和反应,了解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

4.了解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及溶液的酸碱度对生产的意义。

【重、难点】: 1.酸的分类和命名;

2.溶液的ph值;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教具】: 铜、硫酸、盐酸、ph试纸、酸、碱、盐溶液和土壤溶液、 氢氧化钠、酚酞、氧化钙、水

复习引入:复习酸的概念,举例说明学过的酸。

投影:观察下列两组酸在组成上有何特点?电离出氢离子个数如

何?

h2so4 hcl

hno3 h2s

h2co3 hf

h3po4 hi

h2so3 hbr

归纳:酸的分类和命名

投影:

含 氧 酸 无 氧 酸

一元酸 hno3 hcl hf hi

二元酸 h2so4 h2co3 h2s

三元酸 h3po4

练习:《掌握化学》250/2

学生活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反应规律

(1)al + hcl fe + h2so4

(2)fe2o3 + hcl cuo + h2so4 fe2o3 + hno3

(3)hcl + naoh h2so4 + ba(oh)2 hno3 + cu(oh)2

(4)hcl + agno3 hcl + caco3 h2so4 + bacl2 h2so4 + na2so4

提问:回忆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呢?从酸电离产生的离子来看,有何共同点?

提问: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实验: cu + hcl ; ag + hcl

讨论:哪些金属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哪些金属不能呢?有何规律?

讲解: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金属与酸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fe + hcl cu + h2so4 al + hno3

pb + hcl mg + hno3 zn + hcl

na + hcl sn + h2so4 hg + h2so4

提问:什么叫碱性氧化物?它有何性质?

讲解:1.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其性质(少数与水反应;与酸反应)

2.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中加酚酞,用盐酸滴至无色为止

【篇三】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化学式式量。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化学教案《化学式式量》。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碳c 硫s 铁fe 铝al

氦he 氖ne 氖ar

氢气 氧气 氮气 氯气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 ,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 ),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① 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 或 。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 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

则: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 ②三个氮分子 ③几个水分子 ④5个氦分子 。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3.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

【篇四】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

(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书】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板书】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板书】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4)固体溶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这样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篇五】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了解盐的分类、溶解性、盐的性质。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2、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师: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学生: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复习酸、碱与盐的反应。

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盐的用途

盐的分类

盐的溶解性

大屏幕展示图片资料:

盐的用途

大屏幕给出几组盐的化学式。

创设问题情境:

你能找出这几组盐的组成有何不同吗?

将书附录四盐的溶解性表投影在大屏幕上。

创设问题情境:

不同类别的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你能归纳出各类盐的溶解性规律吗?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归纳总结盐的溶解性规律。这样的引课比较亲切自然,由此使学生认识到盐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师抛出问题,通过对盐的分类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盐的溶解性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盐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

你已知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有什么收获?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通过复习盐与酸、碱的反应,引出盐还具有其它的化学性质。为学习盐与金属的反应打下基础。

通过分组实验,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几个反应的分析,总结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盐

2.盐的组成: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anbm==nam+ + mbn-;

根据盐的组成,盐可以分为钠盐、钾盐等,或硫酸盐、硝酸盐等。

3.盐的命名:

酸根离子为无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化某”,如:nacl“氯化钠”,cus“硫化铜”等,

酸根离子为含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酸某”,如:cuso4“硫酸铜”,fe(no3)3“硝酸铁”等

4.盐的溶解性

(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2)碳酸盐除了k+、na+、nh4+外,mgco3微溶,其余都不溶,磷酸盐除了k+、na+、nh4+外,其余都不溶;

(3)盐酸盐除了agcl不溶之外,其余都可溶的;

(4)硫酸盐除了caso4、ag2so4微溶,baso4不溶,其余都可溶;

(5)碱除了koh、naoh、nh3·h2o、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余都不溶。

5.盐的化学性质

(1)盐 + 盐 → 两种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2)金属 + 盐溶液→ 新金属 + 新盐溶液

如:fe + 2hcl == fecl2 + h2↑;cu + 2agno3 == cu(no3)2 + 2ag;

(3) 盐 + 酸 → 新酸 + 新盐

注: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4)盐 + 碱 → 新碱 + 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篇六】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热门标签:
《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精选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精选六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