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4篇 - 教学论文 - 范文1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4篇

时间:2022-07-14 教学论文 点击: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4篇,欢迎品鉴!

第1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本文从“针对性”“趣味性”“渐进性”“层次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几个方面,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及技巧展开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为契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实践的技能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技巧;研究与探索

  提问,是推进课堂进程的有效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有效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意义和价值。一些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不仅不会提高教学的效率,甚至会有损教学的质量。

  一、秉持“渐进性”原则提问,遵循认知规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先想明白了浅显的问题,才能具备探索深奥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解决了“前因”的问题,才能得出“后果”的结论。因此,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秉持渐进性原则提问,使学生经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因到果的思维过程,展开循序渐进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出示下面的算式:“12+7=”“12+6=”。通过这两个算式,教师帮助学生唤醒“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学习经验和记忆,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做准备。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再出示新的算式:“12+13=”,并要求学生想办法计算算式的结果。因为有了前面两个算式的计算作为铺垫,学生很快想到了利用“拆分法”进行计算:有的把13分成7和6,进行分步计算;有的把13拆分成10和3,进行分步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大家能够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及结果,探索这道题的竖式计算方法吗?”就这样,教师秉持渐进性原则,逐渐增加提问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完成了思维的跨越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1]。

  二、秉持“层次性”原则提问,兼顾各方需求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整体的认知规律,秉持渐进性原则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还应该秉持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问答环节,并从课堂问答中获取学习灵感,感知学习乐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为每组学生发放以下三组小木棒,木棒长度分别为:第一组,4cm、4cm、6cm;第二组,4cm、5cm、9cm;第三组,4cm、5cm、10cm。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小木棒摆拼三角形。当学生完成摆拼之后,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三组木棒中,哪组木棒能够摆成三角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是针对全体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计算和比较以下各组木棒的长度,发现在什么情况下三角形能够摆拼成功?”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较弱和反应较慢的同学,教师在第二个问题中给出了“计算”“比较”“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能够引导大多数同学通过长度计算和比较,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奥秘”。因此,这个问题是针对大多数同学提出的。当学生通过努力,初步总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将木棒的组序打乱,然后利用刚才我们得出的结论,尽可能多地摆拼三角形。”要完成这个任务,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通过对于木棒长度的精准计算及合理分配,尽可能多地摆拼三角形。显然,这个问题是一个“拔高”问题,是针对少数“尖子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这些富有层次性特点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并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兼顾了各方需求,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2]。

  三、秉持“开放性”原则提问,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客观而理性的学科,重视计算的精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墨守成规,思维僵化。相反,教师应该秉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设计富有讨论空间与创新机会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多方面论证、多维度思考和多方法求解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往往给出长方形的长、宽或面积中的两项,要求学生求得另外一项的数值。如果教师始终延续这种提问方式,则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僵化,难以实现对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相反,如果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刘老汉想利用20m的栅栏,围成面积不小于16m2的长方形菜园,请问可以怎么围?”则能够使学生放飞思绪,大胆创新。面对这样一道答案不唯一、解题思路也不唯一的问题,有的学生采用了“试值法”,通过头脑中的初步估算,确定了长方形的长和宽:长8m、宽2m,然后用2×8=16m2,刚好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学生采用了“分类讨论法”,在表格中分别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各种可能性,然后一一计算,得出了全部可行的方案;还有的学生采用“推理法”,先是选取长和宽差值最大的数字,长9cm、宽1cm,得出面积结果9×1=9m2;再选取长和宽差值最小的数字,长5cm、宽5cm,得出面积结果5×5=25m2,从而推断出长和宽的差值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利用这个推断,学生大致确定了长和宽的取值区间。通过学生给出的方案与结论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秉持开放性原则来设计和提出问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与敏捷性的特点,这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3]。

  四、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促进教学相长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提问和质疑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提问的互动性。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自身要善于提问,也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通过课堂上的问与答,使师生共同经历思考、质疑、提问、释疑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该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质疑与发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对于三角形三个角的“拼接”,使学生认识到所给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放大,它的内角和也会随之变大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新的思考。于是,他们纷纷动手,对于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并得出了让自己意外的结论: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仍然是180°。面对学生迷茫的神情,教师问道:“大家愿意把心中的疑问跟我分享吗?”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如果放大不会改变三角形的内角和,缩小会改变吗?”“如果改变三角形的大小不会改变它的内角和,改变它的形状会改变它的内角和吗?”“如果任何改变都不改变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动脑、动手、动口来解答这些疑问。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个案例充分向我们证明,教师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如果教师掌握了这门艺术,则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提问技巧的研究与探索,秉持“针对性”“趣味性”“渐进性”“层次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原则,通过高质量的提问来构建高效率的课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宏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四).南昌: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4):174-178.

  [2]王喜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7):197.

  [3]吴从威.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161.

第2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是“具体--形象--抽象”.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发展阶段,适合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因此,要让小学生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认识规律来使小学生认识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下是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发表的一些技巧。

  一、选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个“题”决不只指文章的题目或标题,它应该包括论点、论据的宏观综合。为此,在选择与确定一个题目时,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这篇文章估计能给读者哪些启示?根据“有为而写”“有思而写”“有的而写”的总精神,我们认为选题时应优先考虑的原则是: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导向与针对性。

  “有为而写”

  ,即写作的必要性,所选的题目应该有实际的研究价值,能给教学带来促进;

  “有思而写”,即写作的可能性,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有写得素材;

  “有的而写”,即写作的针对性,写作要针对一定的读着,针对性越强,文章越有价值。

  二、先学会撰写综述

  综述,即在占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别人的观点,剖析问题的现状:广泛地研究了什么,深入地研究了什么,有哪些突破;阅读其文章来了解杂志的属性。比如,《数学教育学报》是从不刊登解题类文章和纯数学类文章的,如果你将上述类型的文章投来,那么肯定是不适合的。而《人民教育》更愿意登贴近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认识论文。

  (2)要仔细研究杂志当年的选题计划。

  选题计划是杂志全年工作的重点,对于符合选题计划的文章,其当年录用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增加。

  (3)根据所投杂志的格式要求修改文章格式。

  不同杂志的文章格式不尽相同,虽然是共性多于个性,但作者在文章内容定稿的情况下,最好根据要投杂志的文章格式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排版,原因是:格式上符合该杂志的要求,有利于编辑在最短时间内审视文章在字数、格式方面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缺项等。一篇在格式上符合要求的稿件首先会给杂志编辑留下好印象,同时也是作者对该杂志及其编辑人员的尊重,文章发表的概率自然就会升高。

  (4)注意阅读所投杂志中与自己所写文章内容相关的文章,了解其研究方法,引用部分一定要以“对应注”形式予以标明。

  如果作者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投稿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修改

  “不改不成文”可以作为写作的又一个诀窍。伟人、名人都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着、诗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有人曾向郭沫若求教写作技巧,郭老一连写了七个字“改,改,改,改,改,改,改!”,意味深长。但是确有一些人不愿意修改自己的文章。“忙”不过来是推托之辞,而那种以为“修回便是次等稿”的错误认识,更是影响自己写作水平提高的重大障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1、要努力过好“退稿关”

  既然数学教育确实有实习期、移植期、创新期之分,那么相应的数学教育写作也必然有一个从陌生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特别对于学数学出身、语文功底较差的数学教师来说,谁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被一篇又一篇的退稿吓退,而是从退稿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他的成长就必然是迅速的、健康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与许多“文学青年”在上百篇的稿件被“枪毙”之后,才在报刊上初见其名相比,大多数数学教师还是很幸运的。

  2、相信好稿是改出来的

  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需要先找出症状,然后再对症下药:认真研究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这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源,一定要珍视这个机会。作者要学会“自己否定自己”,以弥补“当局者迷”造成的不足。一般来说,可以用修改意见中的“撰写注意”当镜子照一照,也可以用古人为我们开的方子,针对“纷”“孤”“板”“直”“俗”“枯”几种病症用药。即对条理纷乱的,把它归整一番;对孤陋单薄的,使它充实;对过于死板的,让它活泼一些;对太直率的,让它委婉一点;对过于俗气的,使它雅致些;对枯燥乏味的,使它丰满起来,如果问题出在文章太长,自己又实在舍不得“割爱”上,还有一种“笨办法”值得一试,请你用铅笔在文章中做出三种记号:我的见解;别人的观点但我移植后有发展;基本上是众所周知的共识。那么该删什么、留什么也就比较清楚了。当然,能有同事、亲戚、知心朋友作参谋,听听他们的意见,也是十分有益的。

  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平时多琢磨、多联想,天长日久是会见奇效的。

第3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始时期,学生在该阶段首次系统地学习知识,这对他们日后在学习领域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因此,以更好地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为目标,在该阶段落实深度“教”与“学”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立足于此,以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例,简单叙述了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意义,围绕“师生应如何做”展开了分析,提出了深入预习、合作探究、实践拓展、深层总结等策略,希望能够为同仁们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带来有效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意义分析;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践行深度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设计多元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夯实他们的知识基础,更是对于发展其深度学习的逻辑思维大有帮助。因此,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基础教育体系结构的改革,小学数学愈发强调深度教学,传统的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解答简单问题”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适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从深度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积极打造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与学习课堂,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深入预习,促进新知学习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质量预习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的过程中更好地进入“学”的状态,无论对于教师实现深入教学目标、还是对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应给予预习足够的重视,科学布置预习任务,向学生发送合适的预习素材,要求他们独立、深入、提前学习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新知形成一定了解,还能将自身自学能力提升到新的层次上,进而在课堂上带着了解和问题以及良好的自学能力,更轻松地对知识展开深层次的学习[1]。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在生活中寻找与小数有关的数字,并将其总结下来,自主提前分析“小数的简单运算规律”,并将提前录制好的讲授相关内容的微课视频发送给他们,在视频中列举4.3、8.9、7.6等小数,要求他们尝试进行加减运算。

  二、合作探究,促进深入思考

  新课标认为,小学基础教育不应仅是单一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而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往往能对知识展开更深入地思考,进而形成更科学的认识,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2]。因此,从新课改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计合作探究环节来落实深度教学。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和预习效果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在组内通过互相帮助讨论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有关的计算规律。这样一来,在思维碰撞中独立突破关于“如何计算”的疑惑,学生必然会对相关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习题拓展,促进深度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多的目的在于今后可以应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深度教学的目标之一。换言之,秉承深度培养人才的原则,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时,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习题,拓展学生的知识运用范围,以深度实践促进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深化。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设计“3年前父亲的岁数是女儿的6倍,今年父亲33岁,女儿多少岁?”这一贴近生活且小学生易感兴趣的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方程思想解答。再者,对于《折线统计图》相关内容,还可以要求他们自主在生活中探索能够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统计数据,并绘制相关图形。

  四、及时复习,促进深层总结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及时复习也是实现深度教学与学习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记忆力尚不成熟,极有可能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遗忘所学知识,而及时的课堂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遗忘知识的可能性,进而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以深度学习为指导思想,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等工具运用起来,先呈现导图框架,再逐层次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填充导图[3]。这样一来,在循序渐进的回忆、思考、填充过程中,学生就能轻松实现对知识的总结和复习,最终借助巩固基础落实深度学习。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提前深入预习新知,在课堂上设计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同时围绕教材内容灵活设计拓展实践活动,对于夯实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促进其逻辑思维发展、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大有助益。尤其是在整体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深层总结所学,更能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其在数学学习领域后续更深入地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践行深度教学理念,以多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知,同时培养其深入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便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欢.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6):164-165,168.

  [2]马秀平.小学数学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探索[J].科技风,2019(34):31.

  [3]雷远苹.初探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142-143.

第4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热门标签: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4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