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刘胡兰观后感汇编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二年级刘胡兰观后感
自从读了《刘胡兰》这本书,我就羡慕她。
因为她这么小的年级,加入了八路军,而且很勇敢。我记得有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敌人去了刘胡兰的村子,抓住八路军正好刘胡兰是八路军,然后抓住刘胡兰,村民们靠在她身边,他们用枪打村民们,刘胡兰突然说:闪闪发光,我自己去。然后,敌人们把刘胡兰的六个朋友用棍子昏过去,用刀一个接一个地杀死他们,然后用机关枪瞄准村民们,刘胡兰堵住枪口阻止自弹,说:中华万岁。我已经羡慕她了。
刘胡兰是革命英雄,她在敌人的铡刀前坚贞不屈,视死而归。不愧是女豪杰,真正的英雄,牺牲的时候只有15岁。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她题词:出生的伟大,死亡的荣耀。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篇2】二年级刘胡兰观后感
电影《刘胡兰》的故事发生在吕梁山下文水县云周西村。1932年出生的刘胡兰自幼丧母,是奶奶一手把她带大。继母胡文秀如同亲娘,鼓励她上学读书。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入侵,革命同志的牺牲,震撼了刘胡兰幼小的心灵,她决心长大后跟随共产党闹革命。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鬼子占领了刘胡兰的家乡云周西村,关闭了抗日小学,刘胡兰就参加了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并担任村儿童团团长,机智勇敢地与日寇斗争。抗战胜利,国民党发动内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1946年6月,14岁的刘胡兰光荣地成为中共候补党员,被派回云周西村,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协助武工队开展工作。她积极组织群众交送公粮,做军鞋,挨家挨户收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支援前线,打探敌情除恶霸,悉心照料受伤的顾县长。1947年1月12日,军阀阎锡山的军队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为营救党支部书记石德辉等同志,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国民党阎匪军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下,刘胡兰誓死不低头,坚决不出卖党组织,她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敌人用死来威胁她,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刘胡兰坚定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在敌人的铡刀面前,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昂首挺胸,毫不畏惧,从容地躺下去,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以短暂的热血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光辉诗篇;以不朽的革命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崇高宣言。1947年3月下旬,转战陕北途中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得悉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决定,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英雄形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我影响很大,少年时看电影《刘胡兰》,让我开始懂得什么是崇高,什么是英雄。如今再看电影《刘胡兰》,让我更加明白,刘胡兰精神就是忠诚、责任与奉献。
英雄刘胡兰,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对共产党地忠诚,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她用满腔的热血铸就无悔的青春,这正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伟大品质。真实的刘胡兰虽然没有在党旗下庄严地宣过誓,但是,她的心中已经有了信仰,她的青春已经交给了党,因为有责任、因为有担当,所以什么都不能让她改变。她用青春热血铸立起一块不朽的丰碑!
【篇3】二年级刘胡兰观后感
最近,北大副教授阿忆关于刘胡兰死因的一篇博客文章,把如何看待历史这个话题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一些媒体力挺阿忆的观点。但随后解放军报的报道明确指出,刘胡兰被老乡铡死说法歪曲事实。
比阿忆博文更翔实的采访、一些老人对《翻阅日历》栏目的质疑,这些证据有理由让我们相信:有人在说谎。这种说谎的恶劣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无聊的恶搞。因为“谎言”变成“现实”的话,烈士之死的性质就再无悲壮可言。也许有些人的目的就是以还原历史为名,想让刘胡兰“死”在毫无意义的口水里,让英雄人物湮没在近乎扯皮式的纷争中。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但我们有很多同胞却甘愿成为可悲的民众,因为在他们心中,英雄似乎就是愚昧的代名词。于是,在毫无技术含量的“恶搞”之后,一种具有“高科技手段”的颠覆出现了:让英雄湮没在民众的口水之中。这种手段异常高明,不必再替英雄整容变性,也不必再为他们描眉换装,只需给你泼上几瓢“学术”泔水,再让民众吐你几口唾沫,保准你不再神圣。
同历史时光的顺序一样,这个差不多按时间顺序的颠覆已经越发逼近现代:从岳飞的“愚忠”、秦桧的“爱国”、林则徐的“荒谬”,到现在的刘胡兰“死因不明”,那么谁会是下一个在口水中消失的英雄呢?谁也不敢肯定。
伪造历史或者掩饰历史是可悲的,但颠覆真实的历史同样可悲。如果一个民族脑海中的碑铭一块块的被别有用心地击倒,只剩下一片苍白,那么这个民族还会有什么前途呢?
历史可以在一笔之间改写,但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却不能在一瞬之间重塑。刘胡兰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已经成为过去,但如果再让她“死”在有恶意的闲人的口水之中,那么可悲的必将不是一个人。
记住,不要让刘胡兰“死”在口水之中,那样会毫无意义。
【篇4】二年级刘胡兰观后感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这本书,非常有趣。让我告诉你们!一个人的生命是珍贵的,但刘胡兰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军队包围了她的家,带走了她,进行了严厉的拷问,只要说出谁是军人,就能获得自由。刘胡兰像钢铁巨人一样,一声不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发出呻吟声。
人们说人的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为人民的敌人而死,另一个是为人民的事业而死,刘胡兰是为了正义而死,死是有意义的,死是伟大的。我很喜欢《刘胡兰》这本书。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