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6篇 - 读后感 - 范文123~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6篇

时间:2022-05-22 读后感 点击:

  教师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境界,分别是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和教自己。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收集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参考!

    读完《教师的五重境界》,“格局”一词,一直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格局是什么?作者做了这样一些诠释: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眼光;格局是我们生存的空间。

    格局跟什么有关?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格局与他的经历有关。从‘书香门第’‘将门虎子’来看,格局不可避免地有遗传的成分,而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可选择的结果。”“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格局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格局也就是教师的格局,而学生的格局是由教师的格局决定的。”

    读到此处,不由得深思。作为教师,我拥有怎样的格局?如何改善教师自身的格局,来帮助学生提升其人生的高度?

    一、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格局出发,来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是对自身的一种定位。为学生读书,就要去读教育、教学类的好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

    关于教育类的好书,有这些好书值得一读:《教师的五重境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56号教师的玄机》《读书成就名师》《做最好的老师》《六项精进》《静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时,明确了教师服务学生的定位;读《第56号教师的玄机》,被这位外国同行的敬业精神打动;读《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从陈大伟教授的案例写作指导中,学会了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以下这些好书给了我智慧与力量:《解读语文》《名作细读》《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蔡明讲语文》《王君讲语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名作细读》给我个性解读的勇气,《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给我写作教学方面的引领,余映潮老师的“80讲”给我教学细节的科学指导……读书时,我总会用铅笔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时间充裕,我就把读书心得成电子文档,发表在博客上。

    除为学生读书外,我们还应为自己读书。为自己读书,就是去读自己喜爱的、能充盈生命、让自身幸福的书。木心点评狄更斯的作品时,引用托尔斯他的话:“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木心的说法不仅仅是幽默,更有丰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内心活力可以借助阅读这个渠道去取得。关怀理论大师内尔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王栋生老师读书很杂,更鼓励教师的非专业阅读,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

    每读一本书,就会为自己打开一扇窗,找到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二、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

    书中有一篇《成功源于专注》,其中引用了中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侯逸凡的一段话:“我好像一直以来就不是特别看重胜负,所以影响可能自然就没那么大,情绪也没有那么大的波动。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够打破纪录,下棋时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么走好下一步棋,结果没想太多。”

    侯逸凡的话道出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质,那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追求过程而看淡结果。这是心理学家曾研究过,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专注做十年必定成为专家。因此,如果我们专注的内容正确,专注的时间足够长,我们在这个领域迟早会有发言权。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吧!

    专注一件事,谈何容易?

    我在博客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1997年春,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上,余映潮老师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发言结束后,胡老师问余老师:“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说:“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并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上面有胡老师四十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余映潮老师能成为中语界的巍巍高山,与他对名师的研读是分不开的。他曾坚持数年,研究过中学语文界非常多的名师。在《“名师研究”法》这篇文章中,余老师这样写道: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这样研究过他们……

    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这是何等专注的精神!这是何等广采博取的韧劲啊!从这一长串名单里,我明白了余映潮老师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我更读懂了“专注”的含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专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专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专注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专注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撑一支竹篙,向更深处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思维方法,给我以不同的启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渐成长。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万玮是一位数学老师,我读到他带有数学思维方式的智慧点滴,觉得深受启发。

    《寻求最佳途径》中写道:“我大学读的是数学系,有一门课教运筹学,讲的就是如何寻找最优解。”“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是什么。确定了最好的结果,我接着思考,要得到这个结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径是可行的,有没有最佳方法。这是很难的一步,需要经验的积累。我也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养成这样的习惯,慢慢形成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真的很佩服这位数学老师的思维方式,多中选优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学中也许就是一课多案,两个切入角度,三个导语,或四个结束语,诸如此类,那将丰富我们的备课。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到课题中,就是头脑风暴,延伸出多种研究思路。

    其次,万玮老师在《数学日记》《积累》《作业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点语文老师的思维特点。

    《积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积累两类内容:“一是积累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它们往往稍纵即逝,一旦产生我就会马上就近拿一张纸记下来。如果不记下来,不用过多长时间肯定会忘光。二是积累可以用来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观点等,我非常喜欢读文摘类的报刊。采用四步积累法:保存,,分类存放,经常温习。”关于积累,我自己深有体会。工作中的感悟,我经常积累,我的论文多出自随手记下来的感悟。最近一段时间,有好多感悟,或课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懒,就没记下来,之后再回想,就没有那么清晰了,作为课例来积累,已经不可能了。所以,还是要及时记,哪怕是一张纸,也要顺手记下来。第二类我之前做得还不够。阅读积累,美文、故事、案例,写出感想,确定用途,分类存放,经常温习。这一点,我要有意识地去积累了。

    另外,《预演》、《拖延症》、《破框思维》、《体验》等文章,也给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比如:“预演”,就是“在实施一项很重要的教育任务之前首先在脑子里预演一遍”。其实,预演也可以从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筹划一节公开课,延伸至为一段时间的工作列提纲、做计划,为课题的开展做预设。“拖延症”,差不多人人都有一点,书中对如何克服拖延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几点方法,于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优美的姿态,是成就别人。教师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为了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一、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

    1、将故事保存好。

    2、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3、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

    4、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二、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敲门砖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三、格局才能让教师成长获得幸福感

    格局决定高度。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第2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直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情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内容去写,也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第3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读完《教师的五重境界》,“格局”一词,一直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格局是什么?作者做了这样一些诠释: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眼光;格局是我们生存的空间。

    格局跟什么有关?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格局与他的经历有关。从‘书香门第’‘将门虎子’来看,格局不可避免地有遗传的成分,而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可选择的结果。”“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格局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格局也就是教师的格局,而学生的格局是由教师的格局决定的。”

    读到此处,不由得深思。作为教师,我拥有怎样的格局?如何改善教师自身的格局,来帮助学生提升其人生的高度?

    一、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格局出发,来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是对自身的一种定位。为学生读书,就要去读教育、教学类的好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

    关于教育类的好书,有这些好书值得一读:《教师的五重境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56号教师的玄机》《读书成就名师》《做最好的老师》《六项精进》《静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时,明确了教师服务学生的定位;读《第56号教师的玄机》,被这位外国同行的敬业精神打动;读《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从陈大伟教授的案例写作指导中,学会了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以下这些好书给了我智慧与力量:《解读语文》《名作细读》《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蔡明讲语文》《王君讲语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名作细读》给我个性解读的勇气,《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给我写作教学方面的引领,余映潮老师的“80讲”给我教学细节的科学指导……读书时,我总会用铅笔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时间充裕,我就把读书心得成电子文档,发表在博客上。

    除为学生读书外,我们还应为自己读书。为自己读书,就是去读自己喜爱的、能充盈生命、让自身幸福的书。木心点评狄更斯的作品时,引用托尔斯他的话:“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木心的说法不仅仅是幽默,更有丰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内心活力可以借助阅读这个渠道去取得。关怀理论大师内尔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王栋生老师读书很杂,更鼓励教师的非专业阅读,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

    每读一本书,就会为自己打开一扇窗,找到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为学生读书,其实是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为自己读书,可以不断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为改善学生的人生格局打好“底子”,开阔视野。教师读书,为生为己,乐在其中。

    二、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

    书中有一篇《成功源于专注》,其中引用了中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侯逸凡的一段话:“我好像一直以来就不是特别看重胜负,所以影响可能自然就没那么大,情绪也没有那么大的波动。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够打破纪录,下棋时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么走好下一步棋,结果没想太多。”

    侯逸凡的话道出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质,那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追求过程而看淡结果。这是心理学家曾研究过,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专注做十年必定成为专家。因此,如果我们专注的内容正确,专注的时间足够长,我们在这个领域迟早会有发言权。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吧!

    专注一件事,谈何容易?

    我在博客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1997年春,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上,余映潮老师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发言结束后,胡老师问余老师:“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说:“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并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上面有胡老师四十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余映潮老师能成为中语界的巍巍高山,与他对名师的研读是分不开的。他曾坚持数年,研究过中学语文界非常多的名师。在《“名师研究”法》这篇文章中,余老师这样写道: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这是何等专注的精神!这是何等广采博取的韧劲啊!从这一长串名单里,我明白了余映潮老师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我更读懂了“专注”的含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专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专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专注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专注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撑一支竹篙,向更深处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思维方法,给我以不同的启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渐成长。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万玮是一位数学老师,我读到他带有数学思维方式的智慧点滴,觉得深受启发。

    《寻求最佳途径》中写道:“我大学读的是数学系,有一门课教运筹学,讲的就是如何寻找最优解。”“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是什么。确定了最好的结果,我接着思考,要得到这个结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径是可行的,有没有最佳方法。这是很难的一步,需要经验的积累。我也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养成这样的习惯,慢慢形成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真的很佩服这位数学老师的思维方式,多中选优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学中也许就是一课多案,两个切入角度,三个导语,或四个结束语,诸如此类,那将丰富我们的备课。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到课题中,就是头脑风暴,延伸出多种研究思路。

    其次,万玮老师在《数学日记》《积累》《作业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点语文老师的思维特点。

    《积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积累两类内容:“一是积累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它们往往稍纵即逝,一旦产生我就会马上就近拿一张纸记下来。如果不记下来,不用过多长时间肯定会忘光。二是积累可以用来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观点等,我非常喜欢读文摘类的报刊。采用四步积累法:保存,,分类存放,经常温习。”关于积累,我自己深有体会。工作中的感悟,我经常积累,我的论文多出自随手记下来的感悟。最近一段时间,有好多感悟,或课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懒,就没记下来,之后再回想,就没有那么清晰了,作为课例来积累,已经不可能了。所以,还是要及时记,哪怕是一张纸,也要顺手记下来。第二类我之前做得还不够。阅读积累,美文、故事、案例,写出感想,确定用途,分类存放,经常温习。这一点,我要有意识地去积累了。

    另外,《预演》、《拖延症》、《破框思维》、《体验》等文章,也给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比如:“预演”,就是“在实施一项很重要的教育任务之前首先在脑子里预演一遍”。其实,预演也可以从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筹划一节公开课,延伸至为一段时间的工作列提纲、做计划,为课题的开展做预设。“拖延症”,差不多人人都有一点,书中对如何克服拖延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几点方法,于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优美的姿态,是成就别人。教师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为了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第4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本书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值得中小学教师参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一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二    当我终于看完《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最后一篇《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时,脑海却一直盘旋这一句话: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于是,以此做标题记录阅读这本经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时常轻抚这些苹果树,常跟它们“唠嗑”:给它鼓劲“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结果很美好!痴心坚守十年,终于创造“奇迹”:不用农药不用肥料而种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信奉: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所以,木村在苹果树缓慢而用力生长进行中时,总是对着果树傻傻地虔诚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农民种植苹果时,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速成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一如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与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拔苗助长”:除草——没收手机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运动,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施肥——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辅导;洒药——各种说教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应试。

   结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学子们,“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悲哀;越来越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无语心痛;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狼狈困窘;教育,成为人们兴师问罪、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行进得如此艰难仄逼?是不是我们太“聪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颗“傻心”:“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浪潮中,遗忘了: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当天真烂漫的孩子被家长以“爱的名义”绑架时;因为排名、分数而被剥夺童年美好时光时;被教师当作“知识的容器”拼命灌输时;为人师者是否该扪心自问:我懂得孩子吗?我对他们是“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我有没有把学生当作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单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目送孩子走进学堂时,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说出的一句天下母亲发自内心的问话。追问着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们,能否不负重托,还天下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写文反思: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应把人类文明的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的手中。但由于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使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肖川博士大声疾呼:教师只有作为思想者,才会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才会有对“儿童”内涵的深切体察,才会有对“生命”与“幸福”的蓦然顿悟。一言蔽之,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觉得,上海名校长万玮老师的新著作《教师的五重境界》,给出了很好的注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从底层教师一路猛进跃升为引领者的名校长,万玮老师结合从教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

   万校长在开篇强调:“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的确,这五个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不过琢磨起来,还是觉得有层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对照万校长阐述的五重境界,自觉羞愧在教知识,教方法的浅层次徘徊得太久,终于悟到教育其实更应该指向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状态时,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时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经的浅薄无知而误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叹:教育,最好该是中年人的事业!

   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的过程。教师,作为未来主人的启蒙引路人,就更应该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滋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三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应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状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用心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资料去写,也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第5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读《教师的五重境界》有感

很庆幸在经历了一年辛苦的班主任摸索工作后读到这本让发人深省书,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万玮老师将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及心得凝聚在这本书中,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广博的人生阅历向我们阐述了他心中教师的五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作为一个讲台新人,我目前可能还处在殚精竭虑教知识的阶段,作为一个班级管理新手,我甚至还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对万老师传授的一些方法及他的一些理念深感赞同,接下来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理解。

1、做教育的远视者

   初上讲台,所有新教师们几乎都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自己所教的课程上。每天都在研究教材教法,满脑子都是怎样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活动设计准备好,我也如此。再加上有繁杂的班主任工作和各种新入职教师培训活动,我的教学常常达不到自己最初的预期。为此,有段时间我感到特别焦虑,心情低落,情绪起伏大,甚至导致自己内分泌失调脸上痘痘疯长。现在想来,还是自己年轻气盛,没有能正确地把握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的情绪基本上只是随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反馈而起伏,我的喜怒只是由于那几十分钟的课堂效果而反复。而实质上,教育并不应该被局限在几门课程的分数或是几堂课的效果,我的急功近利使自己差点成为了一个教育短视者。

如果老师不仅仅考虑孩子在他负责的这一阶段跑得如何,更关注孩子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发展,他所采取的策略可能就会大为不同。比如大量的阅读和发展体育。前者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孩子的眼界,后者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教育应当被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因为这些才是目前看得见的能够给孩子带来长远积极价值的教育途径。

2、教学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我任教的第一个学期,我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作预设。将每个单元的所有内容结合学生目前的只是特点作详尽的分析。每节课下课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准备的内容讲完了吗?”因为在准备的时候花了太多的心力,总觉得如果一堂课能将自己所有的预设全部从脑海中变成口头授课,那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学生还有什么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上课不听讲。然而,我却违背了当前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当然不像我这种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来得快,我甚至忽略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最正常的心理诉求:轻松、快乐、学有所得。我只想过怎样将知识更完整地传授给他们,却从未考虑他们愿不愿意以这样的方法照单全收。这是一种最低效的教学,我忘了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是人的本能,只要将学生放到合适的环境,学生自然会有效地学习。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我们教学的重心不应该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日常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留给他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课堂的教学目的,都是给学生打开这个领域的窗户,让他们飞出去,在知识的天空独立、自由的翱翔。因此,将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将是我接下来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

3、班级管理靠“法”不靠“拼”

一年的班主任管理让我既有收获也有困惑,既有快乐也有悲愤。在万老师的书中,我得以窥视到了一些班级管理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在班级的管理中,更是要做到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而要了解他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深入班级,深入学生。除了培养几个“心腹”了解班级小秘密,更重要的还是深入学生当中,谈心、观察、与科任老师沟通,达到对班级、学生和各科任教师都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

2.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家庭环境对性格习惯的影响因素。经常换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高度,洞清一切。

3. 无为而治。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级组建之初就要制定好班规班纪并严格遵循。然后加大对班干部的培养力度。

4. 洞察教育规律,创设教育情境。在班级管理中时常会遇到让我动怒甚至深感无力的时候,我需时刻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跟学生斗气。要解决问题,哪些方法是可行的,而其中最佳方法是哪一个?面对问题学生,要思考转变他们的可能性:他是怎么成为问题学生的,他也一定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转变回来。这种思维方法需要不断经验的积累,我还需慢慢摸索。

5. 引导学生个性的正确方向。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实现自我实现,即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展。因此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制定的规则并且作出合理的修正。让班级处于可控状态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就要做到:守住底线。不要限制约束太多;评价多元化,个性激励;创设舞台;营造宽松的氛围;答案开放;让学生展示自我。

4、育己方能育人

做教师其实是在教自己。我们其实是在不断地用自己的行为气质影响自己的学生。我们更要经常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教学生怎样做人?我凭什么让学生甘心听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督促我们自己,让自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有资本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我们首先得接受自己,做到自己口中的“高标准严要求”,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学生也才会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诲。所以,育己方能育人。教育应该是一种感染和熏陶,使我们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去引导学生成为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甚至超越我们的人。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善良,更优秀更热爱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有资格教书育人!才能让我们教好书,育好人!

 

第6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一):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二):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

  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应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状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用心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资料去写,也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三):

  读《教师的五重境界》有感

  初上讲台时,就想着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何把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如何透过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住这些知识点。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会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喜悦和焦急。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和讲解。在这样教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的开始反思:同样的知识讲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同学听一遍就能就举一反三,而有的同学则是讲了n多遍也不会。于是我开始去尝试不同的教法。我逐渐开始缩短自己讲知识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面。在这个阶段,我主要负责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去探究。在本届八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学习习惯都很好。而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聪明学生,之所以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不细心,或者不认真听讲等。从这一级开始,我正在学习更好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我经常找学生谈心,分析他的成绩、学习欠缺点,鼓励他不断进步,争取更大的成功。

  我想此刻的我只能算是一名教师,还算不上一名教育者。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教育,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教育乐趣的一位合格的教育者。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四):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万老师将自己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这样的划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来介绍一下万老师对着五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样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

  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之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潜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此刻工作了才发此刻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读完了这本书,我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审视自己处在哪个阶段?从事教师工作20年,多了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了解,工作起来从容了很多。但是在以下两方面还需努力:

  一、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时,允许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在讨论问题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在做事时,允许他们有思考、选取的权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我们在教育中不只是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更就应扮演好对话者、引导者和帮忙者的主角。

  二、理解学生,内心就要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宽容是一种手段,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宽容是一种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和呵护中成长;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多一点安慰,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

  只要我们能永远去做学生真正的朋友,那么必须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提升我们师生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本身应具有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五):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必须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用心而久远。

  “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

  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

  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必须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资料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

  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

  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

  此刻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

  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

  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

  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

  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那些强迫孩子放下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附录:

  自序

  一

  微信上一位外地的教师朋友给我发消息请我支招。因为工作出色,县教育局请她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做一个30分钟的发言。她“想了三天,慌了三天,混乱依旧”,于是向我求助。

  我们成为微信好友纯属偶然。她在不经意间进入我的博客,然后很勤奋地读我的每一篇博文并坚持留言。今年春节期间更是到达顶峰,她在去亲友家拜年回来后就上网读我的文章,每一天读好几个小时,还不时地跟我交流读后感,让我很感动。

  我对她说:“就谈谈你有关教育阅读的故事吧,跟大家介绍你是如何废寝忘食地读博客、读文章、读书的,重点讲一讲这其中的心路历程。要想脉络更清楚的话,能够分几个阶段来谈,通常分三个阶段比较适宜。”

  “如何划分这三个阶段呢?只说读书吗?”她很疑惑。

  “读书是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从而进入新境界的过程,三个阶段能够根据自己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入来划分。你有过自我否定的经历吗?”我问。

  “有。”她回答。

  “两个自我否定就是三个阶段,”我说。

  她发来一个困惑的表情,我只好进一步举例:“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扮演的宫二对梁朝伟扮演的叶问说:‘我爹告诉我,学武之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到了自己,也算见了天地,却见不到众生。’”

  她仍旧疑惑,问:“教育阅读的三境界是否能够理解为‘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进入新境界’这三个阶段?”然后自己很不好意思地补充说:“不学习,不成长,真可怕。”

  《一代宗师》里有很多这样的台词,我看得有滋有味,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太文艺,不好理解。我决定还是说点儿接地气的话。我思考了一会儿,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样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之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潜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此刻工作了才发此刻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

  本来是帮忙别人梳理思路,却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所以说,教就是学,学就是悟。

  “您阐述的这五个阶段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谢谢您!”这位优秀的班主任很兴奋地回复说:“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却很少像您这样分析总结。”

  几分钟之后,她理了一个思路给我:“带第一届学生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当好班主任;带第二届学生是为了学校给的承诺——班级带好了就让我带奥赛班;带第三届学生是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此刻当班主任,是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也为了自己的成长。”

  “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多高的境界!我情不自禁地为她击节赞赏!

  她感谢我帮她理清思路,然而她不明白的是,这段时间我正处在一段情绪的低谷中。我常常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懊恼,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我并不沮丧,因为我明白做教师是在教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进而在工作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近10年。根据五重境界的划分,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这些文章有针对教育事件写的评论,有在一些教育杂志上写的专栏,有回答网友或教师的提问,有在工作中各个场合的发言,也有身为一名教育者在生活中的感悟。总体而言,我不能算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写作者,做不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每一天坚持写几千字。我只在有感而发时写,但又怕人性懒惰,长时间无感而发,于是折中一下,规定自己平均每周要写一篇。平时工作中头脑里灵光乍现时便把要点立刻记录下来,晚上或周末再补充成文。寒暑假时间相对宽松,平时若有欠债便可一并补上,往往还能超额完成。

  回顾过去的十年,我对自己仍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感觉很欣慰。随时留下文字的好处之一便是能看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本书最后两辑“教人生”和“教自己”中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最近两三年所写,反映出我在教育思考方向上的转型。《班主任兵法》把“术”做到了必须的高度,我此刻的主角不同,因此更关注教育之“道”。

  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探索、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所有科目教师的基本功,回避不了。与此同时,心里面有对世界、对人生和对自己的理想,才会看见不同的教育气象,即便与别人做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也会更加理想。况且,这五个境界也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即便我对人生、对自我做了一些思索,仍旧有不少困惑,和其他同行一样,我依然是一个教育的寻道、悟道者。囿于本人的学识见解所限,书中文章难免有粗鄙浅薄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没谈过恋爱的孩子长不大

  “早恋”一词大约是中国人的发明吧,西方人是不大有早恋一说的。不但没有,还视男女生的交往为正常。我认识的一位美国教授的儿子下棋有天赋,已经拿过好几个全国冠军,读高中之后突然发现高中的女生不喜欢下棋的男孩儿,于是放下象棋,改练吉他。在我们看来,这几乎就是玩物丧志,是要痛加贬斥的。这位美国教授倒好,一点儿也不干涉。儿子在棋艺上没有任何进展,却追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儿,之后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教授为此很自豪。

  还有在我们看来更“过分”的。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儿约了同班一名女生周末去看电影,因为地方比较远又没有到驾车的年龄,男孩儿的父亲竟开车送他去,完事了再开车接他回来。经常看美剧的朋友,对这样的情节就应不觉得陌生。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到了跟异性交往的年龄就就应放手让他们去。一位美国母亲说得更直接,一个孩子如果被别人甩过,又甩过别人,情感上多半就成熟了。这个时候让他独立生活,父母亲绝对能够放心了。

  中国的父母可能会对这样的观点目瞪口呆。那里面有文化的差异,究竟是别人太开放还是我们太保守?

  中国古代大多数年代结婚年龄都很早,《红楼梦》里那些感情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换到这天都还没上高中。《诗经》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描述的正是少年男女“早恋”的场景。古人尚且如此开明,我们为什么如此封闭?

  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早恋很完美,在教育中,早恋很让人头疼。

  教育者首先担心早恋会影响学习。这个其实很容易被否定,成年人是否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工作?有人会,但从来没有人会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反对早恋,期望孩子一心一意学习,这是第一种态度;控制早恋,最好使其能促进学习,这是第二种态度。两种态度其实都很功利,目标指向都是学习。如果目标指向变为孩子的成长,就会有第三种态度: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恋”,将其视为“早练”。

  “早练”一说来自于著名的性教育专家陈一筠。陈一筠认为,此刻孩子性成熟较早,在成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性待业期”。在此期间,有一些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其实对孩子今后的婚姻生活大有帮忙。

  我们教育孩子,不就是期望他们未来有幸福的人生吗?所以,小的时候让他们操练起来,其实是有益的体验。否则,就会有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乖”孩子成年之后不明白怎样追求心仪的异性,屡次失去机会,到时着急的还是家长。

  幸运的是,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持开放的态度。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却有一名外校的男朋友。有一天我问她这件事,她也并没有否认,只告诉我:“老师,我已经17岁了,我爸爸说,没有谈过恋爱的女孩儿长不大。”

  弗洛伊德不是说过,女儿是父亲的情人吗?我只能赞叹,这位爸爸够睿智的。

  当然,和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要显得含蓄一些,在公开场合有亲昵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被广泛理解,这是我们需要跟孩子说明的。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学生异性交往自由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必须的规则,如:在公共场所不能够有亲昵行为,不能在校园里成双入对,等等。毕竟,学校不能成为学生谈情说爱的场所,这是底线。大家将心比心便会相互理解。

  早恋并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将之视为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反之,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不越权,不篡权,尊重孩子的想法,恪守自己的参谋身份,早恋可能带来的所有不良结果便根本不会发生。

  至于小学生谈恋爱,也许顺其自然结果更好,因为那根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关系,昨日两人还好着,后天可能就散了。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不要瞎起哄,不要低级趣味。我不明白多少人曾有过小学时期的“恋情”,如果有,那还真如同冰山上的雪莲一样珍贵。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

  一

  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讲一位叫木村秋则的日本果农坚持二十年种苹果的故事。这当然不是一本有关农林的技术书籍,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励志书。因为很多人读完之后都想哭,其中也包括我。书名叫作《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二

  “傻瓜”木村秋则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农民,当了上门女婿之后,因为妻子对农药过敏,又偶然接触了一本名为“自然农法”的书,于是下决心不用化肥和农药栽种苹果树。

  现代农业对农药已是十分依靠,苹果尤甚。在近代农业引入农药之后,所有的苹果品种都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一旦停止施农药,对苹果树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木村的苹果树也不例外,从他开始尝试做实验到他在整个果园里看到7朵苹果花并最终采摘到2个苹果,足足用了10年。

  这十年里他穷困潦倒,好几次都坚持不下去了,唯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债。他不得不数次到城市里打工。他的女儿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是农夫,但是我从来没有吃过家里种出的果实。”

  想要放下时,女儿给他打气:“爸爸,必须要坚持下去,否则我们不就白穷了吗?”

  20年后,木村的苹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苹果切成两半放在空气中两年不腐烂,只是如枯萎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果香,对此专家连连摇头称不可思议。而东京[转载]寒假阅读推荐!《教师的五重境界》出版啦!的法国餐厅主厨则说,用木村苹果做的料理订位已经排到一年之后。他的苹果太好吃了,全日本的人都在疯抢,“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

  三

  木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

  不用农药化肥不除草,这样种苹果树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傻的是,他还把苹果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跟苹果树“交流”。

  “我是靠种苹果生活的,我之所以这么穷困是因为我让苹果痛苦,是我在折磨这些苹果。”木村说。因此,木村时常轻抚这些果树,向它们道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果树长不出苹果他总觉得是他自己的错。那十年里,他不明白向苹果树道了多少次歉。当然,有时也会有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而在苹果树开花的第一年,喜极而泣的木村带着烧酒来到果园里,浇了些到地上,跟苹果树对饮起来。

  在成功之后,应对铺天盖地的赞扬,木村却自嘲:“可能是因为我太笨了,苹果树也受不了我,只好结出苹果了。”

  四

  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因为他是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

  木村从始至终信奉的观点是,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忙它生长,毕竟人再怎样努力也无法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若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

  这活脱脱就是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

  家长与教师费尽心机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除草—没收电脑,禁止读课外书,取消运动,总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全部禁止;施肥—各种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学校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外面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家教,中国家长的焦虑直接催生并壮大了这个全中国最有“钱途”的行业;洒药—各种说教、德育、励志故事、心灵鸡汤、野外培训、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忙孩子排除干扰,扫除杂念,集中精力,走向考场。

  如果说木村的苹果园与普通苹果园有什么不同,那便是普通苹果树的根系也就长到两三米左右,木村的苹果树则会长到地下二十米。

  根深了,苹果与枝叶之间的联结也更有力。一次遇到台风,别人家的苹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园里80%的苹果仍在枝头摇曳。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五

  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齐捉虫。虫子无穷无尽,每一天捉了成百上千,果园里虫子的数量却丝毫没有减少。直到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

  木村的果园是一个丰富的昆虫世界,各种微生物、蚯蚓、蝴蝶、飞虫,应有尽有。在不结果的时候,果园更像是一个植物园,各种杂草滋生,当然还有木村特意种植的黄豆。

  木村种植黄豆十分偶然。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决定爬到山上去寻死。到了山顶之后,却意外地发现一棵茂盛的榛子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山上也有害虫,为什么榛子树却能长得这么好?木村透过观察发现,原先是因为泥土不一样,泥土的松软度、气味、温度乃至味道都不同。他豁然开朗,土壤才是种植苹果的重点,苹果树应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愚蠢的人类却用农药将树与自然隔绝开来。

  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他在果园中种植了超多的黄豆,改善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并让土壤中的微生物变得丰富起来。

  “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木村说。苹果树不能,人也不能。

  同样,如果将校园与社会隔离开来,这样的教育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岂不是跟人类使用并依靠农药一样的愚昧?

  六

  木村成了种植果树的专家。虽然他在果园里任由各种植物生长,但在秋天会割草来降低土壤温度,“这是要告诉苹果秋天来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旧能持续充足的肥力。即便是连修剪树枝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他都有自己的理论。

  当今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坚持10年等那7朵苹果花的盛开?这便是木村的意志。日本的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这样形容: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专注地做一件事。种苹果如此,做教育也是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在读这本书时,我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做事就是在做自己。在无数次强调客观困难后,我们更要静下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像木村与苹果树之间的对话一样:“实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七

  这个世界最需要与培育对象建立情感联结的职业是教育。我们承认种苹果是一个技术活,但投入情感有必要吗?

  在最初的四五年间,木村几乎每一天都会逐个抚摸他那四个果园的800多棵苹果树,并和它们说话。那是苹果树状况最糟糕的时候,有些树已经开始摇晃,甚至一推就倒。

  有人取笑他,有人说,木村最后疯了。对此木村充耳不闻。木村的心里满怀愧疚,他觉得是他把那些苹果树推入谷底。当木村摸着苹果树并对它们说话时,明明没有风他却感觉小树枝正微微地摇晃,似乎是苹果树在对他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有一个现象可能需要科学家来解释,木村道过歉、恳求好好活下去的苹果树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存活了下来。有一片区域共82棵树,他没有说过话,那些树全部枯萎了。

  八

  什么是专业?木村的回答是:心和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专业。

  有人比较木村苹果与普通苹果的不同,认为前者是有情感的。或者,像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样,那是富含“生命”的苹果。它不仅仅仅是苹果的生命,也是木村的生命。

  此刻去木村的苹果园会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警告虫子!如果你们继续在此肆虐,我将使用烈性农药!”虫子看得懂这句话吗?我觉得能。苹果树看得懂,虫子会看不懂?

  虫子看得懂,人会看不懂?在木村面前,那些抱怨学生难教的教师该有多么惭愧!我们用心了吗?我们专注了吗?我们尽力了吗?我们坚持了吗?我们自以为聪明,且慢,还是尝试做一回傻瓜吧。

热门标签: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6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